一葉輕舟,於江湖中飄流,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⋯⋯

人是好奇怪的生物,自譽作萬物之靈,然而卻會做盡許多不智的行為。統治者向來都認為民眾是愚昧無知的一群,像扯線娃娃般能夠被操控。然而,每個人都以為自己非常理智,其所作所為都是理性地邁向自覺是好的一方。可惜於市場學中,佔了90%的消費都屬於衝動性購物。在心理學而言,人類的行為大概只有一成以理性出發,其餘者都屬潛意式唆擺。

所謂的潛意式玄一點之說法可解讀為第六感,是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以外的意。然而簡易詮釋,這就是咱們從經驗裡累積出來的東西,又或是隨年月積存下來的信念。前者就如神早起床擦牙洗臉,何解人們毋須思索便能魚貫達成?因為那屬日復一日的生活習慣,早已根深蒂固地刻在腦子裡,甚至連肌肉動作都可以順理成章、按步就班地完成。至於後者則是存於心底裡的許多種子,從孩提時的海納百川,外來的環境不斷灌溉施肥,透過不同的經歷令種子發芽生長。然而所有的種子不會同步上揚,那是弱肉強食的世界,最後只能有一、兩棵高樹植於心間。這些高樹便決定了咱們的行為、性格與取向。

早於1957年,市場研究學家James Vicary進行了一項實驗,他把「飲可樂」和「食爆谷」的字句以千份之一秒的高速植於電影中。寫上字句的照片夾雜在影片間,平均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呈現。然而這千份之一秒的高速,彷彿就是燈泡亮起時的無限閃動,人類的肉眼根本看不見。是故當觀眾欣賞電影,他們從無發現可樂與爆谷的蹤跡。然而,奇怪的事發生了,在完場的時候,其可樂與爆谷的銷量比平時分別升了18.1%與57.8%。這一項試驗震驚全球,並為廣告界開拓了嶄新的領域。後來因為民眾的反噬,認為這樣的手法太不道德,最後潛意式廣告才被禁止。

當監管機構都在審視Facebook與Google的壟斷問題,這其實有點搔不著癢處。公司如何巧取豪奪,如何憑著自己的市場地位以霸凌的手法排斥競爭者,那都是弱肉強食之常識罷!然而,兩大網絡公司如何利用廣漠的數據,以James Vicary相類的手法操控人心,這才是真正教人不寒而慄的醜陋真相。

於早年的美國大選與及英國脫歐公投中,Cambridge Analytica隱藏其中,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。人類的愛憎好惡隨年成長都會孕育出既定立場,他們偏取一隅,即使吸收訊息,大腦都會自動過濾,將傾於自己觀念的資訊大量吸收,至於背道而馳者則是過不留痕。在政治的取態方面,社會裡一部份人存在著根深蒂固的信念:民主黨、共和黨;留歐、脫歐深信不疑。然而,其餘的大部份人卻屬於遊離派別,即使有所傾側,卻未致堅執。Cambridge Analytica便利用大數據操控這班人,透過你曾去過的地方、曾作過的消費,你的生活習慣、你的家庭背景⋯⋯從而得出你的喜好,再利用程式將度身訂造的廣告資訊傳遞給你。最恐怖的是那些新聞評論甚至毋須真確,皆因假訊息只是單一地傳給小眾,既無從稽巧,更難以引發軒然大波。

比方說當數據分析到你是一個虔誠的教徒,她們便利用宗教的思想來左右你。要是你是個貧苦的勞工,她們便以患不均的勢道來分化你。假如你是個愛環保愛動物的人,她們甚至以極端的虐畜片來扭曲你⋯⋯

Cambridge Analytica曲終人散,在法律訴訟中宣告破產倒閉。然而一雞死一雞鳴,這種不道德的手法從沒有給真正地規管禁絕。Cambridge Analytica的元兇舊酒新瓶地於落後守舊兼缺乏政策監管的中東、非洲地區重整旗鼓,表示公司會以「道德」及「小地區」之層面出發。更可悲的是這巧用大數據的手段給公開,令宣傳機構學懂拿捏,當Google可以影響到你的搜尋,Youtube可以選擇性播片,Facebook、Instagram可以篩選你的群組訊息,你以為你真的好理性嗎?

天下攘攘,皆為利來。這邊在剝削人權民主與自由,那方則以糖衣包著利刀與石頭。


統治者的想法其實沒錯,百姓都是愚昧無知的生物,好容易被影響唆擺。問題是誰成功操控了民心?誰又白癡地躲在象牙塔裡以為苦盡了必會回甘?

留言